Whipple病

  1907年首先由Whipple报道。1949年Black-Schaffer用PAS染色发现病人小肠粘膜内巨噬细胞中有PAS阳性物质。1960年Cohen等先后经电镜研究,认为巨噬细胞中的镰状颗粒由细菌组成;病原体为杆状,其宽为0.2μm,长为1.5~2.5μm,称为Whipple杆菌。病原菌经口侵入,可各器官,在长期抗生素治疗后,病人可获痊愈,此杆菌亦逐渐消失。现认为本病与感染Whipple杆菌有关,但仍未得明确鉴定,亦未制成动物模型。

  长期有关节痛伴有腹泻,或同时有淋巴结肿大,应考虑本病可能。木糖试验有吸收功能减损,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有PAS阳性物质,电镜有镰状颗粒则可作出诊断。应注意排除艾滋病(AIDS),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性网状内皮细胞真菌病。

  治疗除采取一般对症治疗外,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G120万单位及链霉素1.0g,每日肌肉注射各1次共10~14天,后改为四环素0.5g,4/d口服维持数月。治程过短易复发,治疗开始后病人症状改善,体重增加,但症状完全消失需数月至数年,组织学恢复则更慢。其他抗生素如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以及SMZ均可选用。

  腹膜粗糙无光泽,小肠扩张,肠壁肥厚僵硬,上部小肠明显炎症浸润,肠系膜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筛状。小肠粘膜灰暗,散在斑块。镜下见绒毛呈杵状,近段小肠粘膜内巨噬细胞增多,经PAS染色阳性,其中有镰状颗粒,电镜下见其为杆状细菌组成。除巨噬细胞外,此杆状细菌尚可广泛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多形核粒细胞、浆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内。除小肠粘膜外,在心、肺、脾、胰、食管、胃、后腹膜以及淋巴结均可,是一性疾病。

  最常见的症状是长期的多发性反复发作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在关节炎出现前,有的病人已有腹泻,逐渐出现脂肪泻,有典型小肠吸收不良症状。个别病例可无腹泻,仅有腹痛与低热。另有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有脾肿大。

  2007年04月11日中华麻醉学2006Vol.26No.7P.612-6148 (济南)为了评价不同程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家兔小肠及氧代谢的影响。研究者取5月龄健康家兔12只,体重2.4~2.9kg。麻醉后,静脉输注4%琥珀酰明胶70ml-1•kg-1•h-1行AHHD,使Hct分别达到25%(H1)、20%(H2)、15%(H3)、10%(H4)4种程度,每种程度维持30min。抽取股动脉、颈内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液稀释前(H0)及4种程度下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血乳酸(Lac)浓度,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

  本病于1907年首先由Whipple报道。1949年BlackSchaffer用PAS染色发现病人小肠粘膜内巨噬细胞中有PAS阳性物质,1960年Conhen等先后经电镜研究后认为,巨噬细胞中的镰状颗粒由细菌组成,该病原体为杆状,其宽为0.2μm,长为1.5~2.5μm,称为Whipple′s杆菌。病原菌经口侵入,可各器官,除巨噬细胞外,可广泛存在于小肠粘膜(如小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多形核粒细胞、浆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内)和心、肺、脾、胰、食管、胃、后腹膜以及淋巴结等处。镜下见绒毛呈杵状,近段小肠粘膜内巨噬细胞增多,经PAS染色阳性,其中有镰状颗粒;电...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贲门失弛缓症
  • 老年急性阑尾炎
  • 餐后血糖过低症
  • 肥厚型心肌病
  • 溃疡性结肠炎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