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医院科研管理

  摘要: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脱节,浪费了保障健康的大量社会资源。医学的旨在加强基础研究实用功能,推动临床诊疗、疾病预防的科学循证。科研管理部门是医院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通过树立医学,搭建医学平台,从工作实际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医学科研质量,更好地为临床和预防实践服务。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医学研究逐步细化,学科分支日益增多,在加深人们对于生命组成及功能了解的同时,研究领域的专业化趋势也使得众多的研究彼此渐渐孤立,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学术化日益。长此以往,尽管不同领域的医学人员都在努力改善公共健康,但就如同圣经故事中建造“塔”的工匠们一样,最终会因不能很好地沟通和协作,而事倍功半。医学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以及医学对二者的根本要求,使医学的诞生成为必然。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和在美国有号称小诺贝尔之称的拉斯克(Lasker)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和特别成就的桂冠授予了RobertG·E dwards等5位在医学方面最成功的科学家,这是国际科学界发出的强烈信号—— 医学,势在必行 。

  医学,就是要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的鸿沟变通途,促进“实验室到床旁”、“床旁到试验台”的双向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服务于临床诊疗的实用功能,推动临床经验诊疗的科学循证以及疾病预防的精准操作。尽管目前医学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都支持其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即高效地把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为临床应用技术,阶段性的谨慎、准确地评估和总结临床医疗实际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实验室,在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中,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这既是一个来回往复的循环,同时也应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都是加油站,无先后之分,无高低之差,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5]。

  实际上,“from bench to bedside”,即从实验台到临床,最早于1992年在Science上就已经提出,至今也18年了_6],近年来才由偏居一隅而为生物医学界所关注。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提出将基础医学为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年《美国医合会》号召开展有关医学的讨论,探讨其对生物医学模式发展的作用;2003年,NIH将医学作为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关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于2006年设置临床与科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s,CTSA),斥巨资对医学进行研究,至2012年总投入将达5亿美元[7]。对医学关注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的偏差,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对健康的有力保障 ]。许多来源于实验室动物、细胞等实验数据和结论,都无法适用于人体。

  2003年,曾有调查统计表明,在此以前的2O年中,仅有不到25 的实验室研究试用于临床试验,而其中仅有不到10 9/6最终被对临床诊疗有所帮助。因此,医学科研不应该只是文献的单纯推论和设想,而应当真正从对临床诊疗实际需求出发,探寻解决问题之道,将科学研究的为服务大众的硕果,扩展人类战胜疾病的知识,这才是医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目前,我国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尽管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但仍无法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巨大资金需求。以肿瘤研究为例,美国NIH 国立癌症研究所2006年度的拨款为47.9亿美元,而我国1986年~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肿瘤研究的经费合计仅为8.37亿元人民币,远低于美国NIH 的年度拨款。而这8.37亿元的资助,还分散于肿瘤化学药物与生物治疗、转移与复发、早期检测和诊断、预防研究等多个领域口。尽管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各领域已积累大量的数据和进展,但肿瘤的预防和诊疗仍进展缓慢。若仍秉承不同学科领域各自为政,那么在有限的资助条件下,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不断加大。

  近年来,尽管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专利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在目前已经拥有的80多万项专利中,能够得到的只有1O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O 的专利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的率 。

  据统计,在现有生物医药科技中,科学理论仍占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占整个科技的比例不到3O ,在较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约占总数的15 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的比率更低。文献报道,我国医药科技的率不足。率低的主要原因为大多数科研项目未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缺乏从事医学的研究者,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缺少沟通与合作,应用性科研项目财政经费支持不足及解决上述矛盾的机制不健全[1 。目前,国内存在着诸多“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由于缺少正确的科研目标引导且又富于“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医学科研成为工作或是晋升的资本,极大制约了医学科研的健康发展,许多医学研究立项未慎重考虑临床应用前景或是浮于自身的设想而无严谨的临床调研,能够推动或真正经得起临床验证的寥寥无几。因此,医学的提出就是要引导医学研究的实用性,克服当前科学研究中临床与基础脱节的弊端,体现患者的需求,有效利用科研投入,使科研能切实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研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要有足够的流行病学资料、观察人群以及生物学样本等,只有对这些进行科学充分地基础医学研究,再投入谨慎细致地临床医学随访,才能够获得全面、可靠、安全的数据,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我国的病种杂、病人数量多,医疗负担重,医学就是要将这些不利因素变成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有重点地确立科研方向,基础与临床协调配合,尽可能使得每笔科研投入都对我国卫生医疗事业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

  我国于2007年召开首届医学论坛,2010年召开了中美临床和研究论坛;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900亿元人民币用于具有临床研究前景项目的资助。同时,各省市及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对于医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至少建立了7所医学中心l1 。对研究认识的深入,实践的发展必定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将使研究型医疗单位在科研上合理定位,促进临床和科研部门的和谐发展。

  尽管医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其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基础研究,探讨治疗的生物学效应;探讨疾病的生物学性质,为研发或改善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体或非临床试验,旨在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或为某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各种有关药物毒理和有效性评估的I~ Ⅲ期临床试验 。

  由此可见,研究的开展依赖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其中研究的立项和设计源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总结,而研究的则需要应用于临床,通过对患病疾病转归或健康状况的观察,指导研究方案的改善和优化,再重新应用于临床。如此往复,均以患者为核心,而能够汇聚到大量患者信息的机构中,医院无疑是极为关键的部门,这决定了医疗机构是实施和推动医学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型综合类医院或具有特色学科的医院具备良好的人才储备、医疗资源、科研平台以及大量的病例资源,担负着许多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医疗及科研任务,他们有条件也必然应成为落实医学研究的主要执行者。

  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如何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人员缜密的准备和筹划。

  4.1 同上级领导的沟通以医学思想指导医院学科发展,建设研究型医院,应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科管部门向院领导报告阐述研究对于提升医院品质的意义,以及开展相应研究和合作的可行性,争取院方的大力支持。协调医疗与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将研究作为医院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相应制度,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2004年上海市一号工程,通过6年的发展,临床业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于2006年加盟上海市科委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先后通过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Is015189医学实验室认证,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8 000余万元。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人员整合全院科研和临床,打破固有行政框架共同攻关。细胞生物学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病毒鉴定与生物学研究平台、免疫学平台、临床药代检测平台、生物信息学平台为临床中心的肝炎、结核、HIv课题组提供支撑,同时为临床科室细胞学与免疫学研究、临床药物研究、临床诊断标识与新药研究、临床病原学诊断与研究提供支撑。这将为开展医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4.2 自上而下地推动和医学人才的储备研究开展需要科研和临床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医师主要针对临床技能培训,研究人员则主要针对科研技术的培训,冗繁的日常工作使得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精力、时间和机会去弥补临床知识或是科研技术的不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执行。但若使他们有兴趣关注相对陌生的领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则不失为可变通的途径,而这需要医院或是科室自上而下地推动研究的开展。

  医院及科室内部对科研和临床比较熟悉的人员往往都是个别精英,而他们大部分居于负责人的层次,首先激发这部分人进行研究的热情,鼓励他们身体力行,作为下级医师或是研究人员的标杆。另外,对于临床部门,在日常教学中,将疾病的诊疗与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关联,使低年资医生明白基础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病理过程和诊疗的帮助,激发探究机理基础研究的;同时,低年资医生是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的群体,也是充满活力和求知的群体,可以主动地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变化的细致观察,提出问题,大胆地设想和推断。这样在储备人才的同时,也可汇集到亟待基础研究解释的临床问题;对于科研部门,主要负责人应以疾病理解和临床诊疗的推进为导向,鼓励年轻专职科研人员关注临床基础研究,从中挖掘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避免为研究而研究,增强基础研究的实用性。

  4.3 学术和交流研究是多学科、多背景、多技能的交叉式研究,需要临床和研究人员的紧密交流和协调,鼓励各学科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2008年设立了临床一基础交叉基金,促进临床科室和科研部门合作研究。科研管理部门大力促成肝病、艾滋病、结核病及新发传染病四个科研协作组的成立,医院每年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资助各协作组密切定期交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临床一基础学术沙龙,选择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将有应用前景的研究作为交流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拓宽眼界,从中寻找合作机会。

  4.4 规范化检测及标本库的建立医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有充足的临床标本。尽管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标本获取相对丰富,但若不科学地管理和保存,将被大量遗失和浪费,这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疏漏。因此,规范、科学地建立临床标本库是开展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准备。

  在样本收集阶段,首先应详尽记录患者信息和临床表现、诊疗方式以及必要的随访资料;其次,需要制定好观察指标,进行规范化检测,避免检测内容、试剂和方法的不断调整;再者,及时对标本进行梳理、归类,并妥善保存。科研管理部门应帮助各科室理顺标本库建立流程,以制度形式规范标本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及时更新标本库信息和记录标本库使用情况,依托其寻找疾病的生物标记物等,使其成为研究的有力支撑。通过建立临床药物试验标本库;立项课题标本库;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病原体标本库;活检组织、移植组织标本库等,配备标准储藏设备,区域,制定标本库管理的相关制度,研发标本库管理的软件系统,为进行科研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4.5 临床研究纵向深入和基础研究横向联合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的深度相对较浅,系统深入的纵向研究较少,因而缺乏“床旁到试验台”研究进展的源动力。应鼓励课题向纵深发展,呈系统性、连续性。临床工作者应及时将工作中的难题与实验室人员沟通,协助搭建临床与基础研究联合科研平台,在医学的双向研究中,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应当最终服务于临床需要,这是选择目标的标准。科研管理部门要重视项目内容审核,课题申请人考虑研究的应用价值和能力。而对于科研部门,鼓励其适度横向发展,要主动深入到临床中去,了解临床的最新进展和临床问题,扩展应用领域,寻找科技的途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纵横交叉,才能够进发出研究的火花,双方的视野都得以扩大,使医学在深入和的交替中不断发展进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领域的医学工作者从自己专注的角度理解和探究生命的奥秘,才对医学研究内容有不同的认识;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在陷入了为科研而科研,为工作而工作的狭隘状态时,适当地去关注和认识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多加交流与协作,所有的努力会变得更加有意义,研究前景则会更加广阔。这是医学的要求,也是医院科管人员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可能会是开展研究过程中的一题。相信在完成研究所需要的思想和平台的准备后,“实验室到床旁”、“床旁到试验台”双向研究将相辅相成,提升医院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品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中毒系列(十五)糖尿病友要注意胰岛素中毒
  • 【1378】EGFR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
  • 女性的:母乳喂养能够减肥!
  • 那些你经常吃却不知道有毒的食物(十二)蜂蜜中毒
  • 早期药物干预可提高患者肺功能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