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发展史论医学的发展

  摘要:医学贯穿医学发展的始终,古代医学、传统医学、近代医学、现代医学中不同程度体现了医学的及以人为中心的旨。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自然科学得到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医学的受到削弱,大量的基础研究未能有效解决危害人们健康重大常见疾病,引发对医学的重新认识,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医学机制,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壁垒,让生命之光穿越死亡峡谷。

  1992年, Choi DW.在美国《科学》首次提出B2B(从试验室到临床)的概念;1996年,Geraghty J.著名医学《柳叶刀》第一次出现“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促进了此后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医学是以人为中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宏观和微观、生理和病理、预防和治疗、人文和社会等要素。针对来自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通过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室,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共同提高人们战胜疾病的能力。

  其实医学的观念及发展早在古代及传统医学中就存在, 医学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创制“麻沸散”,为患者施行手术,开世界麻醉手术之先河,被誉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 ”所创麻沸散处方传说系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这些都是最早的,把对植物性能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类疾病的治疗。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J.L.奥恩布鲁格(1722~1809)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来,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这也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了解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是的具体体现。

  近代医学(16世纪-19世纪)对以人为本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6世纪文艺复新时期,意大利知识向思想挑战,反对教的。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 古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灵魂寄居之处,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那个时代的医书如加伦所著的解剖学中,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文艺复兴时代,提出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研究人体的构造,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G.B.莫尔加尼(1682~1771)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物理学派,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化学学派,认为身体的三要素就是水银、盐和硫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正是因为有了以人为本的研究,经过各学派的争议、交叉、融合,随后才产生了心脏运动论、细菌学、药理学、诊断学、护理学等学说,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从古代医学、传统医学及近代医学的发展中无不体现的内涵。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同时也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自然科学得到大的进步。20世纪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 E.B.钱恩(1906~1979)将青霉素用于临床;1944年美国S.A.瓦克斯曼(1888~1973)发现链霉素能治疗结核病;1922年F.G.班廷(1891~1941)提取胰岛素成功,可用以治疗糖尿病 ,有利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是学科交叉医学的结果。

  20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了空前的进步;遗传学、生物工程、、人造器官、微创技术等取得巨大的发展,在肿瘤、糖尿病、遗传病等病的控制方面取得突破。但在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基础研究的立足点过于从生物角度考虑,与实践中的真正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基础研究越来越多,而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或产品较少。而临床研究者,因没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缺乏科学的研究思及研究方法,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和基础研究者沟通,没有畅通渠道及相应的机制,致使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产生了壁垒,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最初和最终目的。我国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逼近美国,成世界第二,2010年与美国持平,并有超越态势。但在我国,基础研究实力和不成比例,率不足15%。中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而平均率仅为20%,高校科技率更不到10%,其中医药科技率不足8%。 在科研管理机构及方式方面,同样存在壁垒,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管理部门职能及分工明确,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基础司、社发司职能明确,界线分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管理层上就分开了,分开就容量产生鸿沟,容易形成壁垒,有很大局限性的。

  现代医学尽管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解决重大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感染等仍是目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肿瘤研究,40年来总投资2000多亿美元,发表论文数高达156万篇,肿瘤死亡率40年中没有根本变化.现在活着的人每5~6个人中或迟或早就会有一个死于癌症,死亡率已经排在第一位。我国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约160万,死于癌症的已经达到130万左右。由于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WHO和我国已将癌症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一些危害人类的重大常见疾病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老的疾病死恢复燃,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也在危害人类健康。新的疾病也层出不穷:如2003年SARS 、甲型H1N1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新的杀手。

  面对着巨大投入的基础研究和现实中难以解决的医学难题,人们的观念不得不回到历史长河中曾促进医学发展的医学中来,重新思考医学模式,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医学发展之。

  医学重新被人们认为是穿越死亡峡谷的重要途径,但医学不仅需要理更需要行动。过去十几年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投入巨资,在美国许多大学建立医学项目(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 CTSA)。如: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大学、亚特兰大大学、丹佛大学,大学之诸多分校,亚利桑那大学和德克萨斯医学中心等都设置了临床和科学(CTSA)中心。每年用于健康相关的型研究预算为60 亿欧元,英国在五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医学中心的建设。并有了医学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设置了“医学杰出”和“B2B-床边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 award)

  我国的医学研究起步较晚,但正在努力追赶世界的步伐。《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读本中指出:“以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2011年5月26日在成立了国际医学学会(ISTM)。在医院、科学院层面建立了一批以医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中心,其旨在于通过先进的引入加速我国医学的普及和发展。但医学要发展仅停留在口号或建立医学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其作为医学发展的一次性的转变,象陈竺部长所说:“医学不是一个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它需要行动,需要战略规划,需要线图,更需要一些创新,特别是机制上的创新。新机制必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打破行政壁垒,让基础和临床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医学的发展,尽管有了良好的起步,但无论在还是机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研究者基本是有概念无,或者有但不知如何行动,基础研究者与临床研究之间者之间存在沟通不畅,及研究方向、内容不能有效围绕可的目标上,管理层面也没相应的机制与体制加以贯彻。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1/5 的国家,人们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幸福指数的高低,直接关呼民生工程,尤其是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加强医学的发展,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有赖于医学新机制的建立。一是应该从体制打破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壁垒,以人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医学的管理体系;二是改变科研的考核体系,单纯以论文发表、励、专利来考核科研成绩,不利于推动医学的发展,率要作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三是在教育模式上要贯彻医学的,研究医学的方法规律,使贯穿医学发展的始终;四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设计有效的线图,针对来自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

  总之,医学的发展要象文艺复新时代,要擅于打破一些传达统思想的,以人为本,使现代医学的发展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打破壁垒,让生命之光能穿越死亡峡谷。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中毒系列(十五)糖尿病友要注意胰岛素中毒
  • 【1378】EGFR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
  • 女性的:母乳喂养能够减肥!
  • 那些你经常吃却不知道有毒的食物(十二)蜂蜜中毒
  • 早期药物干预可提高患者肺功能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