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主编开怼特朗普:几个月造出疫苗?拜托,请尊重科学

事出有因。3月2日,特朗普在同10家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高管举行的会议中,敦促在“几个月”内开发出新冠疫苗。他还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负责人Anthony Fauci为此发生争执。...

全球如何应对新冠大流行?科学子刊社论:数据驱动模型指导

  然而,更全面的数学模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开发和验证。现有的此前为流感大流行或SARS、MERS疫情开发的数学模型或可借鉴,这些模型考虑了病原体、社会和干预变量的变化,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国家卫健委: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

  米锋说,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此次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并强调将本次疫情称为大流行,是为了再次呼吁成员国投入更多资源。...

为靶向性马立克氏病疫苗提供新思路

  近日,国际期刊《细胞与分子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关于马立克氏病和禽病T细胞免疫研究的新见解。...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新西兰健康研究理事会生物医学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鼓励研究人员通过以下(但不限于)途径开展研究:开发新的数据采集、特征描述和分析方法;开发新的或个性化的预防、诊断和管理方法;理解优先资助领域相关的的基础和病理生理学机制;降低共同风险因素影响;以及传统医药在治疗中的作用等。...

美研究人员:新冠病毒可在部分物体表面存活3天

据美国媒体《赫芬顿邮报》报道,研究人员11日在医学类预印本杂志medRxiv网站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Neeltje van Doremalen)表示,这一结果绝不是说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物体表面接触等方式传播。他说,这项研究表明,在测试环境中,新冠病毒可以存活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理论上有上述传播可能。...

截至3月1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截至3月1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4831例(其中重症病例425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2793例,累计死亡病例3169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793例,现有疑似病例25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7724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3701人。...

世卫组织说新冠肺炎疫情可称为大流行

  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说,疫情的传播程度和严重性令人深感担忧,“因此我们评估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

最新新冠潜伏期研究:比此前预估更长,约一成患者14天以上

  作者们表示,尽管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我们对新冠病毒流行病学上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潜伏期的分布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成本、更准确的方法来估计潜伏期分布,收集了1211例患者信息,是已知关于新冠疾病潜伏期研究中样本量最大的。...

科普:什么是“大流行”

  “大流行”(pandemic)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世卫组织:中国以外确诊病例逾3.7万 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

  世卫组织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1日10时(北京时间11日17时),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4596例,达到37371例;中国以外死亡病例新增258例,达到1130例。...

新抗衰老靶标基因获发现

  研究人员结合秀丽隐杆线虫、小鼠两种模式动物和人类大脑基因表达数据库,通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筛选、寻找调控衰老的基因,获得了59个候选基因,并构建这些候选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他们发现其中两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baz-2和set-6位于该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主要表达在神经系统中。结果显示,降低baz-2和set-6功能,能显著提高老年线虫的神经递质水平,延缓衰老过程中线虫的行为功能退化。baz-2和set-6人的同源基因分别为BAZ2B和EHMT1。在人类大脑中,BAZ2B和EHMT1的表达量随衰老逐...

【征稿】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影像学研究 Springer Journal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性和严重性,以指导其他国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为了快速分享最新科学研究结...

肠道细菌可导致多种疾病

  据《新科学家》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肠道癌症是由细菌引起的。这种微生物似乎在人类DNA中触发了一种不同类型的突变,而这种突变在结肠癌患者中高达1/10。...

专家:科学研究如“雾里登山” 过度解读易“一叶障目”

但是,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组刚刚给出了新冠病毒未发生明显变异的结论。《自然—微生物学》也发表了耶鲁大学流行病学专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评论文章,指出病毒突变符合正常流行病学规律,没必要引起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