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岁骚年到油腻中年,原来是肠道微生物让你不同!

  这两天的朋友圈已经被18岁刷爆,人人都想从油腻的中年变成充满青春、稚嫩的18岁,但是,hold on,从科学研究的一个小角度来观看一番,就已经非常明了——油腻中年,你已经回不到青春骚年!因为你的

  都在朋友圈赛自己的18岁,一大波中年朋友们尤其喜欢赛,看来,每个中年都有一个18岁骚年梦!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的18岁与油腻中年的巨大不同呢?除了人生际遇的不同,我们则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看。事实上,从18岁到中年,最本质的变化乃是时间的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人体随着时间而衰老的过程。而油腻中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健康问题也逐渐。尤其是肿瘤的发生,对于油腻中年堪称性打击。因此,油腻中年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但是,是什么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呢?

  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然而,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无疑,在人体衰老、健康方面,甚至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道微生物无疑是2017年医学生物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可以与肿瘤免疫疗法、基因编辑技术并驾齐驱的2017年“三驾研究马车”,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Cell》、《Nature》、《PNAS》等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均肠道微生物在肿瘤、肥胖以及寿命等方面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将盘点一下这几个方面的2017年重磅研究!

  9月,发表在mSphere上的一项研究,中国与合作的一项大型微生物研究发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的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非常健康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拥有一个“年轻”的肠道微生物。(题目:The Gut Microbiota of Healthy Aged Chinese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ealthy Young)

  4月,ScientificReports论文指出血清中高浓度的吲哚丙酸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而吲哚丙酸是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人体可以通过高纤维食物增强吲哚丙酸的产生(DOI:10.1038/srep46337)。

  9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小组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主要是肠道中带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产生鞭毛蛋白或者脂多糖等物质,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可以促进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对膳食脂肪酸的摄取,以及脂肪的储存。(题目: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regulates bodycomposition through NFIL3 and the circadian clock)

  1月,Hepatology发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论文指出粪便菌群移植(FMT)可以相当一部分长期抗病毒治疗后仍为持续的HBeAg阳性病例的HBeAg清除(DOI:10.1002/hep.29008)。

  8月,Science论文指出肠道细菌通过消化膳食纤维产生的副产物(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与为微生物消化膳食纤维造成的厌氧共同协助肠道细胞维持肠道健康(DOI:10.1126/science.aam9949)。

  8月,Science刊载动物实验表明肠道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代谢色氨酸产生3-吲哚乙酸,从而增加肠道上皮内耐受性的T细胞(CD4+CD8αα+)产生,降低肠道炎性反应,从而总体降低炎性肠病的发生(DOI:10.1126/science.aah5825)。

  1月,JCEM论文指出1型糖尿病可能与肠道炎症和细菌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患者与未患糖尿病的正以及腹腔疾病患者在消化道炎症以及肠道细菌构成方面存在差异(DOI:10.1210/jc.2016-3222)。

  7月,JCI文章指出肠道常见的细菌分泌的两类蛋白质(GNS和FLNA)能够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GNS以及FLNA两类蛋白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性自体抗原物质,均能够引发T细胞与B细胞的免疫反应(DOI: 10.1172/JCI93450)。

  9月,PNAS论文指出生活在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等因素或能影响个体1型糖尿病的发生,通过修饰肠道菌群或有望治疗1型糖尿病(DOI: 10.1073/pnas.1705599114)。

  9月,PNAS另一篇研究指出人体发育特定阶段肠道微生态的紊乱可使得机体抵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制(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失去效果,从而引导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DOI: 10.1073/pnas.1712280114)。

  11月,Cell发表论文指出将野生小鼠肠道细菌移植给实验室“无菌”小鼠后,可显著降低实验系统炎症,提高流感病毒感染的率,提升结肠肿瘤(炎症或突变导致的)的抵抗力(DOI:10.1016/j.cell.2017.09.016)。

  11月,Nature发表斯坦福大学的论文,指出肠道中存在的生孢梭菌通过代谢色氨酸产生吲哚丙酸(IPA),改变血液IPA浓度,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整体健康水平(DOI:10.1038/nature24661)。

  10月,发表在Cell上的这篇最新论文中,来自美国NIH的科学家们报告称,被移植了野生小鼠肠道细菌的实验室小鼠不仅能够从致命的流感病毒感染中幸存下来,还能比只拥有自己肠道细菌的实验室小鼠显著更好地对抗结肠直肠癌。(题目:Wild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es HostFitness and Improves Disease Resistance)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医学平台整理、编辑,本平台仅作科学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