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创新的源泉

  最近,针对什么才是好的临床研究这一话题,和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进行了交流。很多医生都抱着这样的认识:RCT这样真实性越高的研究,够高大上、是好的临床研究。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是我们还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对“好”的定义是什么?在临床研究中,我们认为能做到一下几点之一,都是好的临床研究:

  但是问题来了,一个研究能够同时做到上述三点么?理论上也许可以,但是按现在的临床研究体系来看,似乎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1所说的提供更高等级的,我们可能会考虑使用RCT或者前瞻性队列研究等等级较高的方法,但是此时我们往往已经是在验证一个大致成型的了,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些前期工作基础。这些基础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2中所提到的研究类型,也就是对某一初步探索结果开展的“培育性”临床研究。而说到底,1和2这两类研究类型,通常不被用来做最初的探索,也就是不被用来“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真正的创新,依靠的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这类的研究。在我们解临床问题的时候,不可能一步做到尽善尽美,而是要认清当前的科学问题是处于“探索阶段”、“培育阶段”还是“验证阶段”。如果是探索阶段的研究,我们既不需要,也没有办法直接使用等级很高的设计类型(如RCT或者是前瞻性队列研究)。

  国内的医生与发达国家医生相比的时候,常常自愧于自己的临床和科研水平。但是正如遇上西雅图中吴秀波所说的“我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看的病人还多”,中国医生丰富的实践经验绝对能瞬间秒杀发达国家的医生。最近很多明星国外误诊、回国治病的例子,以及我院急诊科田兆兴教授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故事(以上案例请自行搜索朋友圈),恰恰证明了我们优秀医生脑子里的丰富临床资源。但是对于很多医生,我们带着自己和病人生命积攒起来的经验(覆盖诊断、治疗、预后和病因的所有环节),却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1]:

  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真正有意思的临床研究资源正是保存在医生头脑里面的临床经验,以及中国优秀医生都没能很好解决的临床困难。任何一个未验证经验的提出、探索,这些都是临床研究的原始创新。

  创新的源泉找到了,我们发现最需要的也许是对自己头脑的开发。打破思维定式,在自己每天的现象和做法中寻找未被验证过的现象/问题,这也许才是临床研究创新的根本。当然在探索过程中,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真的是全新的,并不需要研究有多好的等级、多大的样本量,毕竟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证明我们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个客观存在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关键的需求是“快”和“省”。

  那问题来了,我们一不需要过高的等级、需要很大的样本量,而是要迅速、廉价的完成问题的筛选和探索。不知道大家会想到什么样的研究条件呢?很简单,原则只有一个,尽量用现有的科研资料、临床资料就好了。反正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问题本身以及短平快的解决方式。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