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性研究和RCT的杂交 ——Zelen’s设计

  看过微信号的“走坛的RCT,聊聊RCT的几点不足”的同学们肯定会RCT的缺陷性有较深入的理解。其实文章里还是有个问题没有提到,就是RCT研究做随机分组的知情同意很困难。不止一个临床医生和我抱怨过在招募患者的时候谈知情同意的难度。其实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我们得了病当然希望获得最好的治疗和照顾,可大夫这时告诉你,他正在进行一项临床试验性研究,目标是比较很有希望的新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差别,邀请你参加这项研究,由于研究是随机分组的,所以你不管是进入新疗法组还是常规组的可能性都是50%。这时你心里多数就是:谁愿意参加试验啊?反正我是不会参加的。既然RCT实施起来有难度,那么一种结合了观察性研究和RCT研究的试验设计就应运而生了。

  Zelen’s设计是1979年由哈佛大学教授Marvin Zelen提出并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题为“A New Design fo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的论文。Zelen教授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RCT的设计方案,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第一组直接采用对照组的标准干预措施,而第二组组进入知情同意过程,询问研究对象是否愿意接受新方法干预,如果不同意则将接受对照组的标准干预措施。最后通过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干预效果的差异,来比较新的干预方法和标准化干预方法的差异。说白了,Zenlen’s设计就是一种先随机分组,再知情同意的设计。我们用示意图来了解以下这个设计方案。虽然G1和G2组通过随机化的方法形成的,对于分到G1组对象不用征求其意见即进行常规治疗,对于G1组的研究对象来说和进入一个观察性研究是差不多的。他们代表了一般情况下患者接受标准化常规治疗的效果。而对于G2组研究对象,虽然被随机分到了新疗法组,但是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治疗方案。因此Zenlen’s设计中,知情同意过程相对好接受,患者的依从性也相对比较好。

  当然啦,目前对临床研究的伦理要求一直在提高,所以要是现在想采用Zelen’s设计无论是G1组还是G2组都需要进行知情同意,但是G1组的知情同意可以是患者参加研究的知情同意而不需要患者同意随机分组。但无论如何Zenlen’s设计在进行知情同意时难度都将比传统的RCT设计要低很多,也就是Zenlen’s设计更能吸引受试者参加试验。

  Zenlen’s设计比较适合临床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切合临床实际,但这种方法虽然诞生在1979年,但目前国内很少有应用这种设计的临床研究。看到以上的这些大家是不是开始心动想尝试Zenlen’s设计呢?近期我们会连载一下Zenlen’s设计的实施问题,敬请关注哦。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