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灵敏度都很高的方法,一定能用于罕见病筛查么?

  无论在哪个阶段中,我们评价某一诊断方法的时候都会最常使用度和灵敏度这一对指标。他们的优势是不会随待诊断人群中实际患病比例的影响,换句话说,度和灵敏度在不同发病率/患病率的人群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指标。因此,我们常说,只要度和灵敏度同时较高,该诊断方法就有比较高的诊断效能。真的可以这样简单的一概而论么?

  假设我们有一种诊断方法,研究者想用于某种罕见病的诊断。该方法的灵敏度是80%,度是90%。我们一看,两者都不低啊!这方法挺靠谱的,不少医生就会认为,这一方法可以直接在临床推广使用了。

  假设来某医院科室会诊的患者中,患有该病的概率是20%。当我们对1万人进行诊断时,其中患病人数约为1000人。诊断的情况大致如下。

  这时在10000人中,被我们正确诊断的人数达到了8800名,诊断正确的人数占88%,错误的人数占12%。

  当我们把人群从医院会诊的病人变为医院门诊的患者。此时待诊断人群的患病概率会有所下降,比如降到了5%。

  此时真的正确的人数为8050,诊断正确的人数占80.5%,诊断错误的人数占19.5%。我们比较一下不难发现,相对于5%的患病概率,我们不进行诊断,直接作出所有患者“无病”的结论,似乎犯错误的机会还更小一些。不难发现,单单看灵敏度和度就作出诊断试验可在临床应用的判断,似乎为时过早了。

  当然,仅仅是一个小例子,决定某一诊断方法是否值得应用,并不是仅仅看其与金标准的一致率就够了,还要评价误诊和漏诊的成本有多大,看我们是更愿意承担那个后果,最终在决定诊断方法是否可用。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