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len’s设计(二)

  上次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观察性研究和RCT杂交在一起的研究设计Zelen’s设计。没想到大家都挺有共鸣的,小编这段时间去外单位开会,竟然有人提出这个设计的相关问题和我们讨论起来了。也许大家对这个设计感兴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在谈知情同意的时候难度较小,研究的可行性比较好。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以下这个研究设计。

  看到这个示意图大家可能首先要犯嘀咕的是G1组不征求患者意见就直接给予传统疗法的治疗是不是了统计学原则啊?其实并没有。Zelen’s设计也有人把它叫作“预先随机设计”或“随机征求许可设计”,虽然随机分组发生在征求许可之前,但是在目前的伦理学要求情况下,无论是G1组还是G2组都需要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只是G1组需要受试者了解他将参与一项研究,这个研究工作类似一个观察性研究,需要收集他的人口学、健康状况、治疗、及治疗效果的相关信息。而G2组进行的知情同意过程则是目前有一个新的治疗疾病的方案可供选择,并请他接受新方案的治疗,如果愿意则将接受新疗法的干预,如果不愿意还可以选择常规的治疗方案。当然,研究过程中仍将收集他的人口学、健康状况、治疗、及治疗效果的相关信息。那么大家看,这样无论是G1组还是G2组都完成了知情同意过程。

  解决了伦理学方面的疑问,那么大家可能就想知道:G2组中,有接受常规疗法的,有接受新疗法的,那么我们将如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呢?统计分析的时候采用什么数据集及如何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呢?在Zelen’s设计中统计分析通常使用意向性分析法(Intention to treat,ITT)。也就是把随机分到G1组的受试者作为常规治疗组,把随机分到G2组的受试者视为新疗法组(无论受试者接受的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还是新疗法);直接比较这两组受试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这和平行设计RCT中FAS(Full analysis set)集类似,即只要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经过随机分组的研究对象都纳入统计分析,且受试者的分组严格遵循随机分组的结果。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G2组中除了新疗法的患者外,还有部分患者会选择传统疗法,那么把G2组中接受传统疗法的人仍视为新疗法组是不是有问题啊。确实如此,G2组中一部分患者用常规疗法,一部分患者用新疗法,显然这种G1和G2组的比较会淡化新疗法的效果。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G2组和临床实践中的现实情况更接近。我们在临床中真实推广一项新疗法的时候,必然会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新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更为保守的传统疗法,而Zelen’s设计恰恰模拟了真实情况,允许G2组中有部分受试者选择传统的治疗方案;这时G1和G2组疗效比较差异更接近临床推广时能所获得的效果。但如果说G2组中大部分患者选择了常规治疗方案,只有少数患者选择新治疗方案的话,则说明新的疗法可行性较差,至少目前不是进行新疗法临床试验的时机。

  哪些类型的研究可以采用Zelen’s设计,哪些不可以?有哪些成功应用Zelen’s设计的研究实例可供参考?篇幅有限,这些问题咱们下回分解。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