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光调控种子萌发的机制

  1952年,美国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Borthwick和hendricks以单色光处理莴苣种子,发现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而远照射则逆转这一过程。在此发现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成功地从植物中鉴定分离出了第一类光受体——感受和远的光敏色素,从此了植物光信号研究的新篇章。在萌动的种子中,光敏色素以生理失活型(Pr)合成,在(或强自然光)照射下,Pr型为生理活跃型(Pfr),种子内发生一系列基因及代谢反应,从而启动种子萌发过程。然而,光敏色素如何精细调控下游的基因网络,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团队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鉴定出一个关键的参与光调控种子萌发的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15。遗传学分析发现,在拟南芥中突变HDA15基因促进光敏色素B(PHYB)介导的种子萌发,而过量表达HDA15基因则这一过程;进而研究发现HDA15在遗传学上作用于PHYB下游,且HDA15种子萌发依赖于一个关键的因子——PIF1蛋白。生化及网络分析显示,在远(或弱自然光)条件下,HDA15-PIF1在种子内发生蛋白互作,形成一个重要的模块,共同了包括赤霉素和生长素信号以及细胞壁水解等与萌发密切相关的267个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HDA15-PIF1模块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降低萌发相关基因的活性和表达,从而种子萌发的起始;相反,在(或强自然光)照射下,活化的PHYBHDA15-PIF1模块从萌发相关基因上解离,解除,从而起始种子的萌发。

  该研究了HDA15-PIF1为光敏色素介导的种子萌发途径中一个重要的基因调控模块。在不利的生长条件如时,植子通过该模块基因从而维持休眠状态;而待阳光充足气温上升时,该模块自动解除,植物得以正常萌发和生长。该研究将为提高农作子萌发率的育种设计提供新的思和理论指导。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