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一个科研手机

  参加许多课题的伦理评审后发现,许多研究者把个人手机写在知情同意书里,受试者有问题通过个人手机给研究者打电话。这种做法有点问题,主要是泄露了研究者的个人隐私,有可能干扰研究者的个人生活。想到一个解决办法,找一个手机,办一个号,专门用于课题的组织实施,把个人手机和科研手机分开。

  看来问题解决了,但还有改进的空间。科研手机作为课题组织实施的工具不一定始终由一位研究者持有,可以分时间段由不同人员持有,如第一位研究生3月份拿手机,第二位4月份拿手机,余此类推。持有手机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与受试者沟通联络,为受试者服务,改善受试者参加研究的感受,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科研手机作为一种制度,要考虑制度建设问题,即科研手机应有使用手册和使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还要设计相应的记录文件记录使用情况以及与受试者沟通的情况。研究者持有科研手机一方面要解决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受试者的沟通问题,另一方面是接受临床研究规范培训的机会,尤其是研究生和年轻医生,拿一个月科研手机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从规范培训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机会。一是学习如何与受试者打交道。要学会在不同情况下说不同的话,使受试者感到舒服,愿意与研究者沟通;要学会从受试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受试者分析总结面临的解决问题,拉近与受试者的距离;要学会分析和提问的技巧,尽快搞清楚受试者的问题和需求;对于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一推了之,要留下进一步沟通解释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与受试者约定几天后再联系等。二是要建立服务意识。要学习服务方法和技巧,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果。要学会认真倾听受试者的,适时提问引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受试者提供服务,给受试者有良好的体验。拿科研手机常辛苦的工作,受试者随时有可能打电话过来,要认真倾听,热情服务,会影响研究者的正常生活。痛苦并快乐着是研究者的生活常态,想通了这一点,拿科研手机就不是一件苦差事,是一项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

  写了半天只有一个目的,希望研究者能够利用好科研手机这样一个机会,建立制度,提供服务,培养人才,把临床研究做得更好。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