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对象非彼对象?

  无论是我们读论文、写论文还是写课题申请书都会介绍研究对象。可以通过入选排除标准来界定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可能是通过研究对象一般特征的描述来展现研究对象的特点。我们微信号以前推送过的文章里分别谈到过为什么我们要写纳入、排除标准,为什么要进行基线情况的描述。其实深入的想想,研究中入选排除标准界定的研究对象和基线描述中的研究对象可不一定是同一回事儿哦。

  等等,不是同一回事那是咋回事呢?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如果我们的研究计划中制定的研究对象入选、排除标准是做红烧肉的菜谱,那么我们期待研究的是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同样的菜谱,小编做出来的红烧肉和小编妈妈做的,那味道可是天差地别。真要小编做,很可能摆上桌的就不是红烧肉而是盐煎肉了。就算都是红烧肉,那绵白糖炒出来的糖色儿和冰糖炒出来的是一回事儿么?(原谅我叨叨了这么半天红烧肉的事儿,挤在地铁边写科普小文,边想着家里的晚饭的心情大家理解吧。)说白了,同样的菜谱做出来的菜可完全不同。也就是,入选、排除标准说的那群人和真实开展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不一定一致。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了解了研究计划中的研究对象入选、排除标准是对研究对象做了个界定,划了个大致的范围,但这不是我们真实的研究对象。我们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基线描述中的那些人。也就是我们真实的研究对象轮廓是通过基线(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表格描绘的。因此,读论文时,需要对比研究对象入选、排除标准和基线特征表格的结果,了解研究者研究计划研究方案执行的怎样,做到不被研究者,看到研究对象的“真面目”。而我们做研究时也需要通过对比研究计划里的入、排标准和实际入组的研究对象差别,做好质量控制。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科学家发明细胞高速识别技术
  • 助人体吸收铁 新研究找到大肠杆菌“益处”
  • 研究称喝酒无论多少都对健康有害
  • 抽血可提前5年预测肾癌
  • 5-HT系统介导肝脏2型糖尿病相关的病理改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