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是因为什么呢? Genome Biology

  上的新型小鼠模型研究探讨了这样一个假设,即在我们衰老的过程中,特化的免疫细胞即B细胞的前体中基因调控的改变会导致这些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该研究发现,衰老能影响...

抗登革热病毒的抗体的选择与表征

研究人员选出了一个最佳的抗体对,该抗体对对于加入到50%人血清中的四种DENV NS1抗原具有最佳的敏感性组合,同时不会与来自寨卡病毒、黄热病病毒、蜱传脑炎病毒的NS1发生交叉反应,而且基本不会结合来自日本脑炎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的NS1。这些强健而稳定的重组型结合分子或许能够替代常规抗体,用于在资源有限的地区进行免疫检测。...

心脑血管疾病中血管重建的力学生物学问题

  力学因素在血管重建中有直接而明显的重要作用。以血管重建为切入点,阐明力学因素产生生物学效应,从而诱导血管重建发生的力学生物学(mechanobiology)机制,对于寻找力学因素对血管作用的潜在药物靶标或新生物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锻炼或有助于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症状

报道称,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UFRJ)的研究员迈克尔•洛伦佐(Mychael Lourenço)以及费尔南达•菲利斯(Fernanda De Felice)发现,动物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期间所分泌出的一种叫做鸢尾素的激素可以改善由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失忆等症状。...

研究发现可让癌细胞“冬眠”的免疫细胞

  澳大利亚泰莱松儿童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名为TRM细胞的免疫细胞能让黑色素瘤细胞处于“冬眠”状态。黑色素瘤是由皮肤上的色素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种癌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研究发现肠道菌可影响蚊媒病毒传播能力

  蚊子可携带和传播上百种人类病毒。病毒通过宿主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并感染其肠道的上皮细胞,进而扩散到蚊子的唾液腺。“蚊媒病毒与蚊虫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同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也不同。”程功告诉《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发现克服肿瘤耐药性的潜在靶位

  据介绍,由于癌细胞具有高转移和耐药性等特点,导致对于癌症的治疗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此前的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子,其在调节细胞代谢、衰老及凋亡等生物学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脂高糖饮食可能影响乳腺癌治疗效果

  糖基化终末产物在体内积聚是营养物质、糖和脂肪分解所造成的结果,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自然过程。先前已发现,糖基化终末产物聚集可能与一系列疾病相关,包括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数据背负的道德重担:心脏将停,谁来决定数据去留? BMC Journal

  近年来,个人资料的收集和使用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颁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涉及到医疗数据时,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

研究人员发现治疗黑色素瘤的新靶点

  黑色素瘤是由于皮肤上的色素细胞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癌症,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它是一种癌症,一旦肿瘤扩散就难以治疗。据估算,2018年全球共有1.4万个黑色素瘤新增病例。...

新艾滋病疫苗在动物实验激发强烈抗体反应

  这一最新艾滋病疫苗策略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该策略是基于艾滋病病毒包膜蛋白Env设计的,众所周知,Env是一种复杂、可变形的分子,很难在疫苗中产生,因此很难实现艾滋病病毒的有效免疫。...

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病理传播证据

  《自然》20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称,曾有8名病人接受了被朊病毒污染的c-hGH治疗,且之后死于克雅病(CJD),其中4名病人的脑内出现了β淀粉样蛋白病理。β淀粉样蛋白病理是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一种标志。...

科学家摸清早产儿肠病病因

David Hackam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儿童外科主任及外科、儿科和分子生物学教授。他说:“此前对于导致NEC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认识,针对严重病例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切除婴儿坏死的肠道。但幸存的NEC患者仍存在包括严重认知障碍在内的后遗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取得突破。”...

马兜铃酸只是肝癌“嫌疑犯”之一

最近,Ng等人1对98例来自中国台湾的肝细胞癌病人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78%病人的基因组发生了腺嘌呤(A) 突变为胸腺嘧啶(T)的核苷酸替换(简称A→T),他们认为这是接触马兜铃酸的一种特征性突变。他们又分析了来自不同地域的1400例肝细胞癌病人样本的检测数据,发现中国大陆、东南亚、韩国、日本、北美及欧洲的肝细胞癌病人也带有A→T核苷酸替换,比例为47%到1.7%。由此,他们得出结论,马兜铃酸引发了基因组A→T核苷酸突变,马兜铃酸是导致肝细胞癌的一大诱因。遗憾的是,他...

痒痒挠不挠 大脑说了算

  “由于人们对瘙痒的神经机制了解有限,慢性瘙痒仍然缺乏有效疗法。”该论文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衍刚说,“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解释瘙痒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和调节的提供了切入点,并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