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第27次检验医学学术年会

  小编有幸受邀参加第二十七次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此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检验专家进行授课,规模在省级学术会议上空前,参会人数1200余名,现场高朋满座,小编也同山东的检验同仁一道认真听了每一位专家的讲课,且受益匪浅,觉得有必要将专家授课的精髓给大家,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这是孔孟之乡,泰山之“石”;知识,他们的年会,我们也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或许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此外,此次会议还有现场直播,全国各地的检验同仁均可足不出户的学习全国各地专家的讲课。

  17日下午的报告为前瞻性报告,第一阶段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培昌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的秦雪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关秀茹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段勇教授主持。

  第一位的专家为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珠江医院院长王前教授,王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报告是《医教研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检验学科建设质量》。首先王教授从“新医改形势下学科建设之思考”开始,谈到新的医改下,以广东为例,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对大型医院的影响,以及五项重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接下来又谈到公立医院检验学科集约化外包的趋势、外包形式和方法。最后,谈到医学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认为医教研整合是将临床、科研、教育三者密切融合在一起,使临床治疗、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王前教授提出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全面提升检验学科建设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建设一流检验学科外部要求的有机统一,应该成为检验科发展的基本定位,提出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检验科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探索检验科内涵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检验科未来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呼吁检验医师团队的培养,认为检验医师的团队建设是解决临床沟通困难的必然举措。总结了在医教研协同发展实践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打造医教研共同体提出了若干思和举措,可为同类医院检验科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位专家为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仲人前教授,仲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的检测,早年一直从事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抗体的研究,且在该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此次仲教授给我们讲的是《自身抗体临床应用的》。仲教授从抗核抗体的指南开始介绍,自身抗原、自身表位扩展、疾病的筛查、预测疾病等多个方面重新对自身抗体进行充分详细的;最后,抛出“自身抗体:朋友?!”这一有趣的话题进行科学的讨论,并举了大量的例子,且发现健康者自身抗体数量高于许多疾病患者的自身抗体数量,寓意着自身抗体兴许就是我们的“朋友”!当各种致癌因素或变异细胞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出这类细胞内表达异常的蛋白,经免疫生物信号放大系统可产生性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传统血清学标志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度。

  第三位专家为江苏省临检中心常务副主任许斌研究员,许研究员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有较深研究,且是CNAS的评委,许研究员向参会人员解读了新版实验室质控标准,从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析以及新C24文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又谈到不精密度、质控纠偏的目的等内容。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许教授详细讲述了质量控制的各种概念及规则,强调了质量控制新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位专家为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肿瘤医院副院长苏海翔研究员,苏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国内肿瘤的流行病学现况,并阐述了癌症治疗取得重要进步的4个原因,以“如何抓住精准医学契机,促进检验医学事业发展”为切入点,认为在肿瘤诊断的趋势下,个体化精准医学模式必须以基因学为基础,指出靶向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及肿瘤个体化检测新进展将为临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对参会人员的科研方向具有和指导意义。

  18日上午为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张义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王传授致开幕词。随后泰安市政协副、泰安市中心医院院长刘军教授、医学会副秘书长教授、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教授上台致欢迎词。

  随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委、济南军区总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胡成进教授对参加2017年全国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获医院优秀组织、医院学术贡献、地市优秀组织和地市学术贡献的团体进行表彰,并邀请专家颁和获团体代表上台领。

  主会场第一阶段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成彬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副院长马筱玲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学部部长潘世扬教授和青海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阿祥仁教授主持。

  第一位专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张运院士,张院士给大家讲的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孟德尔随机研究的新发现》,张运院士介绍了近年来孟德尔随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弥补了传统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的不足,尤其在RCT(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上更为明显;其后重点分析了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通过孟德尔随机研究的方法列举了LDL-C、NPC1L1、HDL-C、TG、FBG、CRP、IL-6R及炎症相关指标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发现HDL-C与冠心病的发病并无明显相关性等,了传统上认为HDL-C是冠心病的因素而TG是因素的认识。最后张院士提出孟德尔随机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还需开发一些新的技术进行完善,从而使其成为临床研究的强大工具。

  第二位专家为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正林教授,杨教授是学术界的“大牛”,在Lancet、Science、Nature等世界一流期刊均发表了学术,累计影响因子700多分,被引用3000余次。杨教授给大家讲的是《遗传性疾病的精准医学》,杨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性疾病对我国人群的影响,并对精准医疗的再定义进行解释,认为精准医疗应该从精准诊断、精准资料和精准预防3个方面进行解释,且“精准”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终会更精准于现有的研究;杨教授随后介绍了遗传性疾病的分类,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和线粒体病;杨教授团队十几年来致力于老年黄斑性病变(AMD)的研究,了相关基因与血管类病变及AMD的关系,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进展,未来将通过精准的基因治疗解决当前AMD面临的困境。最后对遗传性疾病精准医学做进一步展望,提出需要发现更多的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及突变位点,完善疾病基因及其突变数据库。

  第三位专家为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王欣教授,王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精准医疗与医学时代——淋巴瘤诊断治疗》的专题,王教授认为淋巴瘤的基因分析和诊断越来越重要,诊断逐渐开始在淋巴瘤精准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特征将会作为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标志,提出将来淋巴瘤的研究重点将是基于患者的基因变异设计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第四位专家是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易凡教授,易教授给大家讲的是《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因素及预防策略》,易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与免疫调控密切相关。其后主要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NOD2等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探讨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可以针对性的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预防干预,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

  第一分会场的专家有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学部部长潘世扬教授,上海市医学会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高春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关明教授,市第五医院副院长戴二黑教授。

  潘世扬教授的题目是《新肿瘤标记物研究及临床应用》,潘教授详细阐述了当前肿瘤等重大疾病核心标志物研发及过程所面临的难题,他认为新肿瘤标志物的发现能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帮助,可推动包括肿瘤液体活检在内等新技术的进展,并指出我国检验医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研发临床肿瘤等重大疾病核心生物标志物并且实现临床。

  高春芳教授的题目是《基于NGS的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HBV基因组特征研究及应用》,高春芳教授分析了当前HBV基因变异研究的热点及对HBV相关肝病临床管理的重要性,她指出结合下一代测序大数据及智能数学模型(ANN,SVM,PCA,KNN等。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血液检测优于成像对肺癌的诊断
  • Eml1基因突变导致大脑皮质严重畸形
  • 相关部门的拖延阻碍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学的发展
  • 致命遗传风险被忽视 遗忘基因能否终结老年痴呆
  • Mol Cancer Ther:研究人员沉默重要致癌基因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