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表封面文章:COMT活性检测新方法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新引进的杨凌、葛广波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1806组共同合作,设计研发了首个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的双光子荧光探针。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Hot ”发表在化学及交叉科学领域一区期刊《欧洲化学》(Chem. Eur. J., DOI: 10.1002/chem.201701384)(IF:5.317)上,并被选为内封面文章。

  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代谢酶,其肩负着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从而调控情绪与过程的同时,在药物或异物质代谢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酶与和神经、肿瘤、心血管等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用药密切相关,是重要的药物靶点。研发精确、选择性高、适于复杂生物体系中COMT酶活检测的方法在上述相关的基础理论和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先前探索了儿茶酚类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COMT代谢规律,发现COMT可选择性催化瑞香素的8位酚羟基发生8-O-甲基化反应,并显示出了较强的荧光属性(Sensor Actuat B-Chem, 2016, 231:615, IF:5.401)。在该规律基础上,研究人员采用了可提高COMT酶催化效率及产物荧光属性的远端结构修饰策略,获得了性好、灵敏度高且抗生物基质干扰能力强的COMT双光子荧光探针底物3-BTD。

  这一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及组织水平COMT双光子荧光成像,完成了单酶、细胞、组织及血液红细胞等不同生物基质体系中COMT的酶活检测。作为产品,其在酶剂高通量筛选中优势突出,未来还有望成为人体COMT临床检测试剂。

  近年来,杨凌、葛广波团队还在其它人体重要药物代谢酶功能表征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先后设计研发出细胞色素P450酶3A4 & 3A5、羧酸酯酶1 & 2及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的性探针。上述工作不仅为医学和精准医学领域中的个性化药物研发及个性化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血液检测优于成像对肺癌的诊断
  • Eml1基因突变导致大脑皮质严重畸形
  • 相关部门的拖延阻碍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学的发展
  • 致命遗传风险被忽视 遗忘基因能否终结老年痴呆
  • Mol Cancer Ther:研究人员沉默重要致癌基因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