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由于哺乳期的特殊性,哺乳期妇女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适当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来控制哺乳期母亲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对母亲和婴儿十分重要。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陈旧的观念和不统一的认识,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为更加规范地选择哺乳期抗甲状腺药物,本文结合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综述哺乳期抗甲状腺药物的种类、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种类、剂量选择及给药时机,为临床医师选择药物提供科学、规范的用药参考。

  目前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包括丙硫氧嘧啶(PTU)、甲巯咪唑(MMI)、卡比马唑(CMZ)[1],均属于硫脲类,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但是对于已经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影响。主要通过过氧化物酶,使浓集到甲状腺内的碘离子(I-)不能氧化成活性碘,酪氨酸的碘化以及碘化酪氨酸的缩合,从而了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合成。本类药物对碘的摄取、T4和T3的无影响,也不能直接对抗甲状腺激素。因此只有等已经合成的激素被消除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生效。一般用药后需2~3周症状开始减轻。同时此类药物有轻度的免疫作用,能轻度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使血液循环中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下降。这个特点对于哺乳期甲亢的母亲正好适用,因为甲亢母亲在妊娠期有一定的免疫,在产后即被解除。

  PTU口服迅速吸收,血药浓度在1小时达高峰,主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1~2小时,因此,一般需要分次服用。MMI血浆半衰期为4~6小时,因此,在非妊娠状态,MMI在剂量较低时,可以一次服用,提高用药依从性,但每天1次顿服给药的方式,不推荐用于哺乳期妇女。PTU大约80%~90%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MMI和血浆蛋白几乎不结合,且MMI脂溶性更强。除此之外,PTU在血清中比在乳汁中更容易电离。综合上述两种药物的特点:即MMI有更长的半衰期,更弱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更强的脂溶性,这些特点决定了MMI更容易从血清中进入乳汁中,从而更容易为婴儿所摄取。有研究表明,PTU与MMI通过乳汁的比率为1∶10。基于此,人们多年来对于哺乳期母亲甲亢的治疗更倾向于用PTU。CMZ需在体内为MMI才生效,且作用较慢,因此该药在国内较少使用。

  研究表明,PTU进入乳汁的量极少,大约仅有口服量的0.025%进入乳汁,以这个数据计算,若母亲口服PTU300mg/d,则婴儿每天从乳汁中获取的PTU的量为75μg。若婴儿的体质量为4kg,摄入PTU的剂量相当于一个70kg摄入约1.31mg的PTU,而PTU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d,因此推断,婴儿从乳汁中吸收的PTU量是极其微量的,甲亢母亲服用此剂量的PTU不会对婴儿造成影响。由于PTU与MMI通过乳汁的比率为1∶10,按此数据计算,若母亲服用MMI30mg/d,则婴儿每天从乳液中摄入的MMI的量为75μg,相当于一个70kg的摄入1.31mg的MMI,由于MMI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mg/d,由此推断母亲每天服用上述剂量的MMI对婴儿也是安全的。Glatstein等报道,PTU通过乳汁的量是极其微量的,在血浆与乳汁的浓度之比为10∶1(与前面大约仅有口服量的0.025%进入乳汁稍有不同),如果一个母亲服用了200mg/d的PTU,假如婴儿每日需要乳汁150ml/kg,则婴儿从乳汁中吸收的PTU的量则相当于校正体质量后成年人吸收原剂量的3%。对于MMI,血浆中与乳汁中的浓度之比为1∶1,若一位母亲服用MMI40mg/d,婴儿的哺乳量按150ml/kg来计算,则婴儿从乳汁中吸收的MMI的量则相当于校正体质量后的成年人吸收原剂量的12%。由此可知,母亲无论是服用PTU,还是MMI,婴儿从乳汁中吸收的药物剂量都是很少量的,这对于婴儿的发育可能不会造成影响。

  母亲服用MMI和PTU这两种药物都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肝损伤、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皮疹、胃肠道反应、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肌痛或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等。其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性肝功能衰竭。一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给甲亢患者分别服用MMI30mg/d、PTU300mg/d、MMI15mg/d,总体不良反应为PTU300mg/d的最多(51.9%),MMI15mg/d则最少,而MMI30mg/d约为30%,且PTU造成的氨基转移酶(AST和ALT)升高的概率(26.9%)显著高于MMI30mg/d(6.6%),发生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的概率基本相同。MMI15mg/d与MMI30mg/d相比,则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小,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约是后者的一半,皮疹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的机会是后者的三分之一,而肝毒性发生的概率则相同。由此推断,对于MMI而言,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可能有剂量依赖性,而肝毒性则与剂量无关。但是对于控制甲亢的有效程度而言,则MMI30mg/d更有优势,而PTU300mg/d和MMI15mg/d相似。因此,母亲服用MMI30mg/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兼顾有效性,为值得推荐的方案。

  对于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肝损伤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多文献表明,MMI和PTU都会造成肝脏的损伤,最多见的是转氨酶的升高。而PTU造成的性肝功能衰竭则常常更加严重,需要肝脏移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UNOS)报道,从1990年至2007年,23例患者因PTU相关性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其中16例,儿童7例。Cooper等和Rivkees等也报道了PTU相关性肝功能衰竭。至今为止,并没有发现MMI相关性的性肝功能衰竭的报道。这也许是推荐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首选MMI作为抗甲状腺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甲状腺药物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氧化应激、细胞内靶目标的功能障碍以及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其中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和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MMI的肝脏损伤中。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与不同的细胞内靶目标(如DNA)结合,细胞死亡。其最基本的代谢途径是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系统。主要机制可能为活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大共价结合,对维持细胞内稳态作用的钙离子造成干扰,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在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发现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存在。可能原因为一些活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不同的蛋白质共价结合,这些共价复合体被免疫细胞所识别,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因子的,从而杀伤细胞,导致肝细胞死亡。

  人们最担心的是母亲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若给婴儿哺乳,会造成婴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从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Azizi报道,给35例哺乳期甲亢的母亲服用MMI5~20mg/d,婴儿血清中T4、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都在正常范围。鉴于上述观察研究样本量不大,他扩大了样本量至139例,服用MMI1年,仍未发现婴儿甲状腺功能的改变。但研究不确定是否由于MMI的剂量不大,不足以造成婴儿甲状腺功能的减退或者亢进。为了探索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Azizi在随后的研究中,增加了MMI的剂量,直至30mg/d,也未发现因此而造成婴儿甲状腺功能的异常,而且婴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也与同龄人无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母亲表现为血清TSH浓度的上升时,婴儿的T4、T3和TSH的浓度都在正常范围。由此可见,母亲使用MMI30mg/d,并不会影响婴儿的甲状腺功能,也不会造成其体格发育以及智力发育的迟缓。Momotani等研究发现,母亲服用高剂量的PTU甚至达到750mg/d,也不会影响婴儿的甲状腺功能。此外还发现母亲的PTU剂量或者游离甲状腺素的浓度与婴儿的TSH的浓度并无相关性。以上的研究表明,哺乳期母亲服用适当的抗甲状腺药物并不会造成婴儿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改变。这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

  2011年美国指南推荐,无论在妊娠中晚期,还是哺乳期,因PTU更容易发生肝毒性,且后果往往较为严重,因此推荐MMI作为哺乳期母亲的首选用药。一般认为,MMI20~30mg/d是安全的。若使用较高的剂量,应该密切监测婴儿和母亲的甲状腺功能。基于循证医学,2012年《中国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给出了相似的推荐意见,MMI的剂量20~30mg/d,对于母亲和婴儿都是安全的。而PTU可作为二线mg/d也是相当安全的。

  由于MMI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在剂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对于非妊娠及哺乳状态,推荐MMI1次给药,可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并且可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但在妊娠中晚期、哺乳期间,不推荐MMI1次给药,这与抗甲状腺药物的血药浓度高峰有关。分次给药,可以兼顾母亲抗甲亢的需求,也可以减少药物峰值浓度对婴儿的可能影响。关于服药与哺乳的时间关系,推荐母亲应该在哺乳完毕后立即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之后至少间隔3~4小时进行下次哺乳。

  综上所述,适当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来控制哺乳期母亲的甲亢对母亲和婴儿都是安全的。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抗甲状腺药物的代谢特点、以及乳汁排泄特点,哺乳期甲亢母亲应该首选MMI,剂量20~30mg/d,每天分次服用,且应该在哺乳完毕后立即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之后至少间隔3~4小时进行下次哺乳。若对MMI存在过敏或者耐药,则推荐PTU,剂量在300mg/d以内对婴儿也是安全的。此外母亲及婴儿应该每隔4周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调整药物。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试管婴儿长大后高血压风险较高
  • “牙髓再生术”让坏牙死而复生
  • 热带病如何入侵欧洲
  • 全球14亿成年人因活动不足面临疾病风险
  • 人工智能有望用于预测肿瘤病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