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的评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及临床医生重视程度的增加,支扩症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该病也重新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大环内酯类药物、吸入性抗生素等在临床中的应用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循证依据。然而支扩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进展速度及转归具有明显的差异。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该病缺乏客观的严重程度评估工具,给临床医生、研究者及患者带来了很大困扰。近年来对支扩症严重程度的评价手段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目前几乎所有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有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并用于指导患者的分级管理和未来风险的预测,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对于慢阻肺患者,在慢阻肺全球策略2013年版中,慢阻肺分组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异常、急性加重风险和合并症,分成A、B、C及D组,并推荐相应的稳定期治疗药物;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英国胸科协会(BTS)和我国最新颁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均推荐使用CURB-65评分系统(C:意识状态,U:尿素水平,R:呼吸频率,B:血压及年龄是否>65岁)评估患者住院的场所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

  从理论上讲,支扩症也需要实行分级管理,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及英国的支扩症指南对如何客观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缺乏明确的推荐。近年来吸入性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药物在支扩症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不可避免会带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耐药等,因而通过严重程度分级找出高风险的支扩症患者,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优化风险-收益比。

  2010年BTS支扩症指南及我国支扩症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支扩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染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咳痰,有时伴有咯血,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支扩症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1)病的结构;(2)具有咳嗽、咳痰、反复化脓染及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对于病结构的程度,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改良的Reiff影像学评分进行评估。但Reiff影像学评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局限性支扩症但结构比较严重,另外一些支扩症比较广泛但结构较轻,两者的Reiff影像学评分可完全相同,但病因和疾病发展过程可能完全不同;而且病结构的范围和程度并不能代表气道结构的速度,也就是疾病的活动度。如果把病结构的严重程度比作支扩症的肺与健康者肺之间的距离,疾病的活动度就是该距离中行进的速度,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活动度可能并不高,相反活动度高的患者并不一定初始很严重。

  因此,支扩症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应包括两方面,即严重性和活动度;另外,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部分患者气道解剖结构并不明显,但症状却很严重并出现频繁急性加重,而另外一些患者结构非常明显,但病情却相对稳定。

  因此,当我们试图评价支扩症的严重程度时,除了客观评估患者肺部结构的程度外,尚需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症状。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一个设计良好的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需要能够准确预测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临床事件发生的风险,如急性加重、住院或死亡风险,或可确定某组人群对某种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如果更进一步,该评估工具要能够较好反映疾病状态随治疗反应的变化。

  尽管我国和英国的支扩症指南对于如何客观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缺乏明确的推荐,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下述指标常用于支扩症的严重性评估,包括肺功能、影像学、死亡风险、急性加重风险及生活质量等,但这些指标大多数缺乏循证医学。

  肺功能测试是呼吸科疾病评价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对142例稳定期支扩症进行通能检测时发现,性、阻塞性、混合型通能障碍分别占14.8%、23.2%和28.2%,肺通能正常或大致正常的患者仅占35.2%[8]。可见单纯肺功能本身不足以描述支扩症的全貌,但考虑到支扩症和慢阻肺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长期以来该指标仍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性。另外,FEV1确实与某些评估疾病严重性的指标相关,如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和影像学表现。部分支扩症患者的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

  高分辨率CT是诊断支扩症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缺乏支扩症性影像学的评分方法,目前常用的是改良Reiff影像学评分,主要评估支气管扩张的严重度(柱状型:1分;静脉曲张型:2分;囊状型:3分)及范围(舌叶作为单独一个肺叶,共6个肺叶),最高分为18分,最低分为0分。另外,由于该评分系统相对简单,不能涵盖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的其他影像学特点,如支气管管壁增厚、肺气肿、黏液栓及马赛克衰减等,客观上了其准确性。近年来,临床上常通过高分辨率CT测量肺动脉宽度来评估肺动脉高压。

  传统观念认为支扩症是一种良性疾病,疾病本身并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但最新的队列研究否认了这种观点。Loebinger等对91例支扩症患者进行了14年的随访,发现29.7%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相应的死亡风险率是普通正的2倍,其中70.4%的患者死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说明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支扩症患者,相应的死亡风险会明显增加。

  急性加重是支扩症患者临床病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扩症临床试验的重要终点指标。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最大的队列研究结果提示,约1/4的支扩症患者在入组的前一年并无急性加重。相反,部分患者尽管进行了强化治疗,每年仍频繁出现急性加重。是否和慢阻肺一样,支扩症患者也存在频繁加重表型,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因此,找出频繁加重患者及诱发急性加重的因素(包括细菌负荷增加、获得新的菌株和病毒感染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9,20]。

  支扩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活动后气促、疲劳及间断咯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年轻的支扩症患者,长期的疾病使其。目前临床用于评估支扩症生活质量的问卷包括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莱塞斯特咳嗽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及支扩症性生活质量问卷(Quality of Life-Bronchiectasis,QoL-B)。

  对于囊性纤维化相关支扩症,气道铜绿假单胞菌的定植可导致患者肺功能的快速下降和早期死亡,目前欧洲各个囊性纤维化治疗中心均将根除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手段。

  对于非囊性纤维化性支扩症,气道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对患者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但根除铜绿假单胞菌能否改善支扩症患者的预后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

  尽管上述指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但依靠单一指标进行评估并不完善,无法全面准确评估病结构、疾病的活动度和临床症状。因此从角度,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急性加重风险及细菌定植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才有可能准确地反映支扩症的严重程度。

  与BSI评分相比,FACED评分更为简洁,将每个因素分成2个变量后再行评分;而BSI相对复杂一些,每个因素下再次进行多个分层。但FACED评分预测的是支扩症未来5年的病死率;BSI评分不仅能预测病死率,还能评估患者未来的住院和急性加重风险。近期Ellis等对74例支扩症患者进行了一项19年的回顾性研究,比较评估上述两种评分方法对患者长期病死率的预测效能,发现两种评分系统预测5年病死率的效能基本相同,BSI与FACE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和0.8;且同样可预测15年的病死率,但就预测能力而言,FACED评分更有优势(BSI与FACED的AUC分别为0.69和0.82)。正如前面所述,FACED只能用于预测患者的病死率,而BSI可同时评估患者的死亡、住院及急性加重风险等多个变量,从理论上来说BSI可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BSI和FACED评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价值及对两种评分系统的直接对比研究值得深入探索。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支扩症认识程度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对于支扩症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来的BSI和FACED支扩症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对该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需要注意,支扩症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病因所致的支扩症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进展速度及预后可能有所不同,现有数据已经慢阻肺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支扩症较特发性支扩症预后更差,因此病因学评估是否需要纳入支扩症严重程度评估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合并症是影响慢性肺部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对支扩症患者的影响尚不清楚,亦值得进一步研究。随着支扩症治疗手段的不断增加(吸入性抗生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等),支扩症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在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高永华 崔娟娟 刘绍霞 张国俊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 2017,40(01): 58-61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试管婴儿长大后高血压风险较高
  • “牙髓再生术”让坏牙死而复生
  • 热带病如何入侵欧洲
  • 全球14亿成年人因活动不足面临疾病风险
  • 人工智能有望用于预测肿瘤病变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