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美国化学文摘社在沪发布全球生物制药主题报告

  据悉,本次发布是继2017年9月两家机构在北京首次成功发布《全球科技趋势报告:石墨烯研发态势分析报告》后的再度联手。...

“国际噬菌体协同创新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揭牌

  来自美国、英国、格鲁吉亚、比利时、丹麦、波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60余所院校、研究机构的200余名噬菌体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第五期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训练营开讲

  “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微信公众号创办人刘湘源认为,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要发动全科室的力量,坚持原创,并有奖励的机制。有些内容,可以重复发,但是需要增加一些新“料”。...

DNA纳米机器人:精准抑癌不再难

  攻克癌症长久以来都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相比目前广泛使用的放化疗治疗方法,他们希望能够更加精准地对癌症进行治疗——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尽可能少地误杀正常细胞。用纳米机器人将药物精准输送至肿瘤细胞,定向杀死癌细胞,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之一。...

《自然》: 同济大学发现cGAS酶有致癌风险

  cGAS,名为环鸟腺苷酸合成酶,是DNA识别受体,由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陈志坚教授首次鉴定发现,在DNA识别和固有免疫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合成酶能促进I型干扰素和免疫因子产生。...

中国罕见病联盟在京成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至1‰的疾病。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2010年5月,中华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发布的专家共识中曾明确,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可以称为中国的罕见病。...

中国畜牧兽医界第一位女院士陈化兰:科研攻坚 片刻不停歇

  这位女院士就是陈化兰。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的她,20多年来不忘初心、孜孜以求,带领团队在流行病学、病毒基础生物学以及禽流感疫苗研发等方向持续攻坚,为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吴以岭院士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全国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吴以岭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1979年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1982年于河北省中医院工作,1992年到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医药研究所(以岭药业前身)。他始终致力中医络病理论、临床、新药研究,建立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新模式,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带动临床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获5项国家重大成果奖,研发10个专利新药,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学科进步、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世卫: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有助于中医融入主流医学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卫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第11版草案。其中关于传统医学的章节专门提到了起源于中国古代,目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应用的中医。...

“养不起”的过敏娃 “待升级”的防治能力

  据统计,我国有12.3%的0-24个月婴幼儿过敏,发病率快速上升,过敏性疾病影响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但与之相对的,是昂贵的治疗抚养费用,觉得过敏只是“别吃啥就行了”的社会低认知,以及亟待完善升级的防治能力。专家指出,过敏性疾病已成为社会和婴幼儿健康的沉重负担。...

注射细菌成治癌新希望

该研究是对一项100多年前的古老试验的回应。19世纪90年代,肿瘤学家William Coley开始将被杀死细菌的混合物注射进不能动手术的癌症患者体内。Coley报告了这种方法的成功,同时“柯里毒素”在美国被当作癌症疗法售卖,直到20世纪60年代。不过,其他医生对Coley的结果提出质疑。该疗法也逐渐被成为癌症治疗标准的化疗和辐射代替。...

英国多所顶尖高校将联手攻关癌症疗法

  剑桥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将联合推动名为“跨学科研究合作”的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开发出一系列全新的药物输送技术,在足够浓度的前提下,将不同种类的药物传输到肿瘤上杀灭癌细胞。...

刚果(金)最新埃博拉疫情升级

该委员会主席、瑞士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家Robert Steffen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PHEIC取决于病毒跨越国界的风险、疫情是否“极为严重”以及国际响应是否必要。...

中山大学揭示膀胱癌淋巴转移关键分子机制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男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转移,而淋巴转移是主要和首发的方式。一旦发生淋巴转移,5 年生存率只有25-35%。因此,阐明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性干预靶点及靶向治疗的预测生物标记物,是膀胱癌研究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领域。...

复旦中山医院突破黄疸禁区 巨型肝癌患者获救

  来自内蒙56岁的王女士(化名)身体一直不错,近3年来从未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检。今年8月初突感无力,且愈来愈严重,食欲差,起先认为中暑,没太当回事。但亲属发现其皮肤、眼睛越来越黄。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癌肿瘤指标(甲胎蛋白)升高至检测上限以上,同时伴有重度的梗阻性黄疸,核磁共振显示肝内长有巨型肿瘤,最大直径达20厘米。患者最终被医生判了“死刑”:无法做任何治疗。并明确告知家属准备“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