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防感染效果或“放大”

  丹麦学者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表明,与近期接种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DTaP-IPV-Hib)的灭活疫苗相 比,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活疫苗的儿童(11个月~2岁)因患各种感染而入院的比例显著下降。研究2月26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 [JAMA2014,311(8):826]。 结果显示,在儿童16个月~24个月期间,按时接种了MMR疫苗的儿童全因感染入院的风险为4.6%,而没有按时接种者的风险为5.1%。在推荐的接种程 序队列中,在接种DTaP-IPV-Hib第3剂疫苗之后近期接种MMR疫苗的儿童比那些未接种MMR疫苗的儿童入院率显著下降,发病率比(IRR)为 0.86。在接种DTaP-IPV-Hib第2剂疫苗之后接种MMR的儿童与未接种MMR疫苗的儿童入院率相比,儿童入院率显著下降,IRR为0.87。 在相反接种程序的队列中,在接种DTaP-IPV-Hib第2剂疫苗后,与接种MMR疫苗者相比,最近接种DTaP-IPV-Hib第3剂疫苗者入院率显 著上升,校正IRR为1.62(表)。(姚俊华)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陶黎纳主管医师:最近,丹麦学者完成了一项极为出色的研究,他们发现与只接种DTaP-IPV-Hib 五联疫苗相比,接种五联疫苗后又接种MMR疫苗的儿童有更低的感染住院率,而这种感染预防并非只针对该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关于这种非性效果的 机制,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过麻疹疫苗防治肝炎、哮喘等的研究,发现即使把疫苗病毒灭活后接种也仍然有效,这种效果可能 与疫苗的辅助成分(即冻干的疫苗基质)有关。MMR疫苗的生产工艺与麻疹疫苗非常类似,其非性效果也可能归功于冻干的疫苗基质。其他学者在低收入 国家开展的研究,也麻疹疫苗具有非性效果。

  丹麦的这项观察性研究涵盖该国近10年出生的全部45万名儿童,利用身份号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接种记录与住院记录进行比对,并控制了很多混杂因素,结论相当可靠,这种研究方法也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要解决世纪难题艾滋病?
  • 长时间观看电视可能影响寿命
  • 古代巨病毒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复活
  • 晚餐大吃大喝?六种食物你别碰
  • 【论文故事】神家的研究,小宝宝为什么爱“吃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