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文/海苔熊)虽然五月天劝告我们,伤心的时候不要听慢歌,可是很多人还是边听慢歌边落泪,边落泪边按下键,这些人脑袋到底有什么问题?

  一项研究指出,当我们情绪失落,尤其是经历分手、离别或死亡等人际关系失落(interpersonal loss)的时候,我们会寻求一些替代品来填补这些失去的部分,从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美的事物中寻求陪伴和疗愈。

  换言之,来自星星的都敏俊的一个吻、那些年里面你我和柯景腾都没有追到的那个女孩、胡夏一起错过的大雨、说好却最终没有做到的幸福等等,好像都陪伴了我们心里面某块残缺,不过那块残缺,究竟是什么?

  韩国高等科技研究商业学校的李陈贞(Chan Jean Lee)对此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请被试想像下列几种情况:

  接着问他们两个问题: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选择和搞笑有趣、能让你忘记悲伤的朋友相处,还是和能理解你的难过、分享你的感受的朋友相处?另一个问题是会想要听轻松欢快的歌(cheerful songs)还是悲伤凄凉的歌(sad songs)?结果发现,在人际关系损失的情境下,我们倾向选择能理解我们的难过的朋友,听与我们情绪一样悲伤的歌。

  原来我们一直在找的不是快乐,而是一个懂你、愿意陪你一起悲伤的人。如果这个人曾经出现又不幸消失,悲伤慢歌或者爱情悲剧就是另一个选择。因为它们懂你、戳中你、反映你的伤悲、和你一起流泪,然后弥补你心里原先需要填补的空缺。

  当我们在人生的低潮期停滞不前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懂你的人,让你重新振作起来。就像《X战警:逆转未来》中,老年授的一番话唤回了年轻时的自己。图片来源:/p

  截至目前为止,我都偷懒地将“慢歌”与“悲歌”画上等号,但其实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两者是一样的,因为一首歌之所以悲伤,可能是源自于歌词,也可能是来自歌曲。所以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歌词影响力比较大,还是歌曲本身影响力比较大?如果歌曲很轻快,但是歌词很悲哀,听的人究竟是会开心还是会难过呢?或是两种情绪都有?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的森(Mori)和他广岛大学的同事岩永(Iwanaga)选了一些曲调轻快但是歌词悲伤的外国歌曲。他们先让53位被试听这些音乐(S情境),休息一阵后再看屏幕上翻译的歌词(L情境);两周后再搭配翻译的歌词与音乐边看边听(SL情境)。被试在这三个阶段中,都需要对他的快乐、难过与愉悦度进行打分(这三种情绪的感受越强烈给分越高)。

  可以看出,慢歌并不等于悲歌。一首曲调欢快但是歌词悲伤的歌曲,同样会让人感到伤心。图片来源:case press

  整体来说,受试者在光看歌词的L情境比较悲伤。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轻快的音乐配上悲伤的歌词,情绪的效果会被中和,也就是说没有光看歌词这么悲情,也没有光听歌曲这么开心。

  好,现在我们知道伤心的人爱听悲伤的歌,那听完之后真的心情有变好吗?西大学的加里多(Garrido)与他的同事找了335个人选他们认为悲伤的歌来听。结果发现,不论你本身是否忧郁,在听完之后忧郁的情绪都显著的增加。只是那些原先就忧郁的人“本来也没期待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

  本来我想举双手投降,伤心的人果然不该听慢歌(至少不该听歌词和曲调都悲伤的歌)。不过,英国肯特大学科学家范托尔(Van den Tol)的一系列研究可能叫我们不要太早投降。在最新的研究中,他们请220位受试者,回想他们伤心的时候听悲伤的歌的体验,想知道这些歌是否真的有改变他们的情绪。虽然歌曲的悲伤本身并没有任何效果,不过他们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凄美(beautiful but sad)的歌与改善情绪有关,会让人感觉好一些、让人冷静下来、感到被安抚(soothing effect)等等。

  所以到底听慢歌还是快歌比较安抚?或许伊利诺州诺克斯学院的尤娜(Yuna)与她同事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她发现听快乐的歌的确可以让情变好──前提是你有意这么做的时候。她将受试者分成两组,第一组请他们听快歌前跟自己说“听完之后心情会变好”,第二组则没有这个事前的。结果发现两周后,第一组的人比第二组的人快乐。遗憾的是,悲歌并没有这样的效果。在后续的研究中,尤娜也指出只有“+快乐的歌”才会让人快乐,“+悲伤的歌”则不会。

  本来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立大学音乐系的大卫·休伦(David Huron)大概会跳出来:“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哭过就好了。有的眼泪,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眼泪(A good cry)。”

  所谓好了,或许不等于快乐。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深山里面被一只突如其来的野狼咬伤了脚踝,身体会肾上腺素与脑内啡。前者让你决定要战或跑,后者会让你的情绪获得纾缓。试想,如果你可以用一些方式来大脑,让自己接受现在已经是一个人了,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自己分手后不要再和对方做朋友,至少有两个效果:1.从歌词中学会,下次再遇见同样的烂人,就该早点;2.安抚自己:脑中会催乳素,产生心理安慰作用与平衡的功能。

  可惜这样的人,不见得是你,因为每个人的催乳素分泌量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听完悲歌的时候会说他们很难过,有的人会说他们虽然也感到难过,但当中仍带有一些欣慰或愉悦的感受。休伦推测,有些伤心人听完慢歌会获得舒缓,是因为他们能分泌较多催乳素,产生“悲歌后的快感(pleasurable music-induced sadness)”;而那些越听越难过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分泌的太少,所以只有“悲歌后的伤感(unpleasant music-induced sadness)”。

  前几天我的哲学系教授在Facebook上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台机器,可以让你享受这世界上最快乐愉悦的感受,而且这个感受的强度永远不会减退,你愿意终生连结到这个快乐机器吗?为什么?又为什么不要?

  当时我是犹豫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犹豫。不过读了这一系列文章之后,心里好像有什么逐渐明朗起来。或许,为了快乐而不听慢歌只是一种选择,但我们终生追求的不只是快乐,而是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

  1、寻求连结(Connection):“明明你也很爱我没理由爱不到结果,只要你敢不懦弱,凭什么我们要错过”——你之所以会一直听《你就不要想起我》、耽溺在这份无力和怨恨中,是因为歌词刻画了你爱情里面的一些遗憾。你们曾经很好,曾经也想过要这样一直好下去,可是因为来自他家庭的压力、因为他的不勇敢、因为他的一再食言,你们的感情没有走到最后。这些日子以来,你希望自己过得好,强颜欢笑,却发现自己寂寞了好久,还是没有好。

  2、触发回忆(Memory triggers):“相机是牵手两年,围巾是东京五天;戒指,是又哭又笑的道歉”——你之所以会反覆听着SHE的《你不会》,是因为这和你过去的一些经历有关。他曾说要带你去东京看晴空塔、曾和你一起围着一条暖暖的双人围巾呼着气、曾经在你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送上戒指逗你笑,你在他镜头里的笑靥和照片上的无邪,都真实地像是昨天,要你如何相信,他会就这样放弃你也放弃爱情?

  3、较高的美学价值(High Aesthetic Value):“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同样是失去所爱的人,方文山的《菊花台》就能将缱绻离别,挣扎纠结,描述得美丽如诗。倘若你的失落,可以用一种美来呈现,那么你的伤悲,似乎也可以笑中带泪。

  4、传递讯息(Message Music):“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喧,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这首歌说了好多好多,那些你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的语言,好多梗在喉咙的那些犹豫数年,好多的抱歉,好多的思念,就算只是一句《好久不见》,陈奕迅都帮你深情地说了一遍。

  发现了吗?这些选择的理由,都脱离不开两个主要的部份:a.你会听这些歌,是因为代替你的心和嘴巴。它们懂你、用却精辟的歌词描述了你的过去,并帮你说出了你一直想说的话;b.你从这些音乐当中,将悲伤,发现所有的离别都伴随着美,所有的伤悲都有不同的体会。

  音乐的力量有多大?大到能让人坠入爱河——在电影《曾经》中,卖花女就是被街头艺人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图片来源:/p

  或许五月天想错了,面临失去所爱的巨大悲伤,我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瞬间贯彻快乐的方法,而是一个能看见过去的回忆、接住悲伤过去的歌曲,陪伴自己一点一滴,并发现这段关系中,其实曾经很美。事实上,范托尔与爱德华后续的研究中也的确发现,只有美丽的悲歌才有治愈的效果。

  当我们终于能从他的中看见他还是不错的,终于能了解所有的泛黄,都有它泛黄的理由,终于听见下雨的声音,然后发现大雨过后,还有彩虹,他的离开或许还是没有答案,但或许你会开始承认,自己不是怕失去,而是怕一个人,然后慢慢地找到,属于各自的前程。(编辑:球藻怪)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要解决世纪难题艾滋病?
  • 长时间观看电视可能影响寿命
  • 古代巨病毒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复活
  • 晚餐大吃大喝?六种食物你别碰
  • 【论文故事】神家的研究,小宝宝为什么爱“吃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