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原核表达的几点教训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最近在做原核表达,包涵体。以前也做过,但经验不多。从园子里也学到不少。一点失败的教训以及纯化过程中的体会,贴出来与大家共享,同时希望得到同行们的

  1.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载体是novagen公司的pET22b,Amp抗性。菌株是Invitrogen的BL21 star DE3,是一个蛋白降解酶突变菌株,也就是说是一种优化表达菌株。

  2. 第一次失败。第一次做的时候,重复了很多次,但总是不出来。PCR,酶切都正确。但没等测序结果出来就开始做了。失败了。曾在园子求助。后来证明是引物错误。我们实验室合成引物都要先发给purchasing office,然后才由他们与公司交涉。这个office的老太太把引物弄掉了一个碱基。

  3. 第二次失败。后来重新构建,,。第一次时根本就没带。见附图(图片质量太差了,sorry,下面几个帖会逐渐好转。我们都在失败中提高,进步,不是吗

  然后开始找闷头原因。周一下午5点我就接了DE3菌,由于那天人非常不舒服,去看医生了,等了很久,到第二天中午11点才转接!而且是按1:50转接的!也就是菌在转接之前培养了18 h!

  我们都知道,带Amp的i在含Amp的平板上培养超过16 h后,菌周围会长出小菌落,我们叫它卫星菌落。这是因为细菌在生长的时候,为了抵抗Amp,会分泌B-内酰胺酶,而该酶会降解培养基中的Amp。对Amp产生抗性的机制和其他抗生素的情况是不同的(具体可以翻看克隆)。到菌体生长到足够浓度的时候,培养基的Amp就会慢慢减少。一旦细菌失去选择压力,就可能造成质粒丢失。当Amp降到很低,不足以细菌生长时,未携带质粒的菌就会长得比带质粒的快。所以当培养时间足够长后,培养基中的B-内酰胺酶就会积累到很高的浓度。转接时(我是1:50转的),高浓度的酶可能新鲜培养基中的Amp(而且我用的浓度是50 ug/ml)。这样,就造成最后收集的菌中,大部分都是没有带质粒的菌了。

  这两种推测都只是推测,但我觉得第一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使用Amp抗性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蛋白分离纯化:蛋白纯化经验指南
  • 蛋白表达: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研究进展
  • 蛋白提取:蛋白质提取与纯化技术简介
  • 蛋白提取:蛋白提取
  • 基础知识: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