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基础:大鼠的疾病防治

  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为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无芽孢、鞭毛.此菌抵抗力弱,60℃以上和一些常规消毒药就可将其,但在饮水、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

  传染源为患病和病死的动物.人和各类实验动物均可感染,人感染后发生肠道疾病,呈食物中毒症状.本病可水平,如通过接触病死或带菌的动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病,苍蝇和野鼠是重要的媒介.

  急性呈暴发型,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动物就大批死亡, 往往是下班时一切正常,第二天上班发现动物已有1/3死亡.亚急性表现为病鼠食欲、饮欲减退甚至废绝,被毛蓬乱无光泽,眼结膜发炎、眼睑粘合;腹泻,粪便呈泡沫状粘液、黄绿色、味恶臭,严重时粪便中带有血丝,通常可见病鼠腹部膨大,手弹可听到明显的鼓音,一般病程二、三周.慢性的有上述症状,但症状较轻,患鼠逐渐消瘦,二、三周后逐渐恢复.

  加强饲料、饮水、笼具、垫料的消毒,野鼠、苍蝇污染饲料、饮水. 饲养室定期消毒.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发现病鼠和带菌鼠及时处理.

  肺支原体(mycoplasma pulmonis),革兰氏染色阴性,典型的支原体菌落为圆形,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呈多种形态,如圆形、杆状、放射状、环状.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

  传染源为发病或隐性带菌的动物.它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途径, 但没有严格的宿主,人、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植物也能感染.

  大鼠主要引发肺炎症状.动物突然发病,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有支气管肺炎或细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症状.病鼠体重减轻,被毛粗乱,常常在饲养盒一角蹲缩.大鼠最易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和关节,感染部位可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以及浆液性分泌物形成.

  预防本病的措施是加强饲养室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饲养室周围的进行化学药物消毒.控制本病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持无支原体的动群,可采取产净化种群.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是重疫区,近几年屡有报道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造员死亡.对实验动物而言,各种实验动物都可发病,尤以大鼠发生较多,所以又称为大鼠流行性出血热.

  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1978年,朝鲜李镐汪首次从姬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随后, 我国科研人员也从大鼠肺中分离出该病毒.

  本病毒为RNA病毒、 有核衣壳包膜, 病毒颗粒结构粗大、 较集中, 平均直径为100um(50-150),它对,不耐酸、不耐热,在50℃30分钟或PH3.0条件下37℃1小时就可灭活.

  野鼠是主要的传染源,我国带毒野鼠有姬鼠、褐家鼠、大林家鼠等. 本病易感对象广泛,包括人类和各种实验动物,尤其大鼠发生较多.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有虫媒、消化道、接触、呼吸道,究竟以哪种方式为主进行还有待研究.

  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大鼠体温升高到40℃(正常体温37.8 -38.7 ℃).解剖可见浆膜、脏器出血明显,毛细血管损伤,肾脏肿胀,体积增大,表面及包膜下充血、出血,切面可见皮质苍白,髓质呈紫红色,高度充血、出血,有灶性缺血性坏死.

  第一,消灭野鼠,不论居民区还是饲养区都要下大力气进行灭野鼠工作, 定期、定时统一行动.第二,建立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饲料、垫料、笼具、工作服都要彻底消毒.第三,做好个人防护,饲养人员、接触动物的科研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工作完毕彻底更换衣物,用肥皂水洗手.第四,定期检测动物, 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实验技能SOP:大鼠新生鼠灌注取脑及后固定规则(SOP)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受冻仔兔急救方法
  • 实验动物基础: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实验动物采血完全指南
  • 饲养:仔兔不同生长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