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实验动物饲料的加工及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实验动物饲料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大部分地区仍以自产自用为主,由于设备条件和生产规模的,在饲料质量的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随着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的加强,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也正逐步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实验动物饲料的种类多、所采用的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每道工序的设备选择、操作管理等都会对饲料质量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生产过程均应按工艺标准严格控制.

  用于加工配合饲料的各种原料,必须首先按照质量标准检查有无霉变,进行除杂工作,然后按要求进行粉碎;粉碎后的饲料要妥善保存,防止受潮.

  按配方要求将各种原料进行计量,依次投入混料箱内称之配合.饲料的配合过程要注意计量的准确和防止少投误投.

  将配合好的饲料,在混料箱内经一定时间的搅拌过程,使各种原料均匀地分布.混合过程是饲料加工过程中质量的核心环节,混合均匀度是饲料质量检定的重要指标.影响混合均匀度的因素很多,一般要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原料的比重、体积、搅拌的时间等因素,对于用量较少的原料应采用逐级稀释的方法进行混合.

  成型是将混合好的饲料粉料按不同的要求制成不同剂型的颗粒.加工过程中既要严格控制适当的温度尽量避免营养成分的,又要适当的硬度和适口性.颗粒的大小因动物的不同而异,一般大鼠、小鼠饲料直径10~12mm,家兔、豚鼠料直径4~5mm为宜.

  加工好的成品饲料应经过烘烤或其他方法将含水量降低到10% 以下再按需要进行分装.一般普通动物饲料可用塑料桶密封,每桶25公斤左右;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SPF 动物的饲料可用塑料袋密封真空包装.

  对于加工后的饲料要经过消毒方可使之符合某一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实验动物需要.用于饲料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干热、湿热、辐照及药物熏蒸等多种,应按饲养动物的不同要求和饲林类以及所具备的条件来选择.

  使饲料在80~100℃的条件下烘烤3~4小时.此方法设备较简单,但温度不易掌握,灭菌不彻底,尤其是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较大.

  实验证明,若温度超过80℃,绝大多数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B1、B6、A就会受到.因此在实践中多采用80℃的烘烤温度,增加烘烤时间的方法.

  在121℃,1.0Kg/cm2的高湿高压下加热15分钟以上,从而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此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维生素的严重,且有使饲料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缺点,对动物适口性差,采食量也会降低.

  利用化学药品的汽雾剂对饲料进行消毒.如用氧化乙烯进行灭菌,实验证明,即使熏蒸后将气体充分挥发,饲料中也还会一些对动物有害的化合物.

  通常在对谷物类饲料灭菌时采用5M rad的60Co照射,此方法对饲料的营养成分最小.实验证明γ射线和维生素A仅有微小的,对纯化学饲料则损失较大,应将剂量降至3~5M rad.一般,SPF动物用饲料,可通过3 Mrad照射,无菌动物用可5M rad照射.

  在饲料生产之前,应按不同需要对所设计的饲料配方进行饲养实验,经实验验证确实可行后,方可用于饲养实践,且确定后不能轻易改动.

  实验动物饲料所用的原料不仅要确保按饲料配方的要求确保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而且还应根据价格、污染物的含量等因素进行选择,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固定原料产地、收割季节、加工贮存方法等条件.

  按《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各地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应对实验动物饲料生产部门条件、设备、工艺、人员结构、监测设施和规章制度等按有关进行检查验收,合格者方可取得生产许可.

  实验动物饲料所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都要防止霉变;防止野鼠、昆虫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分类存放,标志清楚、明显,原料或成品料混杂.

  饲料的检测是实验动物饲料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要定期对产品和原料进行抽样,通过外观、营养成分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分析、检测,对饲料的品质进行评定.

  按照国家实验动物饲料营养标准所的养分含量及分析方法对产品的营养成分和混合均匀度进行检测.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实验技能SOP:大鼠新生鼠灌注取脑及后固定规则(SOP)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受冻仔兔急救方法
  • 实验动物基础: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实验动物采血完全指南
  • 饲养:仔兔不同生长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