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模型:海人酸皮下注射致大鼠癫痫模型

  海人酸(KA,红藻氨酸)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和致痫作用的兴奋性毒素,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激动剂.其通过血脑屏障或颅内局部注射进入脑内,直接与神经元突触后膜的非NMDA受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海人酸受体和A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痫性发作,而海马.纹状体等存在性高亲和力的KA受体,尤其是海马CA3区的KA受体最多,也是最容易出现神经元过度兴奋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由于海人酸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很差,系统给药时只有很少甚至不到1%的药物可到达脑内的受体,如此低的生物利用率导致出现明显的种属和个体差异,例如,Wistar大鼠较SD大鼠用了小且潜伏期短.皮下给药时老龄大鼠比年轻大鼠用量小,在同一剂量时老龄大鼠较年轻大鼠脑损伤严重.

  SD大鼠,体重180~200g,雄雌颈部皮下注射海人酸(红藻氨酸)10mg/kg, 30min内动物出现凝视和湿狗样抖动(前驱期症状).30~120min内,出现时间依赖的癫痫行为,即癫痫发作行为:从面部抽搐(1级)开始、逐渐波及颈部肌肉(2级),一侧肢体阵挛(3级),动物站立,双前肢阵挛(4级),失去平衡跌倒(5级).2h后,动物反复自发出现1~5级癫痫发作(刻板行为阶段)4h后,癫痫发作减轻,次数减少,8h后基本停止.将动物饲养一个月.

  大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测定 动物经水合氯醛麻醉后,分别用1%和4%的多聚甲醛灌洗,取脑放人4%的多聚甲醛中固定,再放入30%蔗糖磷酸缓冲液(PBS)中(4℃)过夜,用振动切取机切取厚度为50μm的脑片,进行下列免疫组化过程:2%牛血清白蛋白(BSA)内孵育20min; GFAP抗血清(1:500)4℃孵育过夜,然后用PBS冲洗; 生物素-igG(1:400),室温下孵育1h;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A:B:PBS=1:1:400),振荡孵育2h; 二氨基联苯胺(DAB)法显色;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空白对照脑片不加一抗)

  结果显示,用海人酸诱发动物出现癫痫发作后一个月的癫痫大鼠,检查其脑内GFAP-免疫反应活性的变化,与正常大鼠比较,癫痫敏物海马结果中GFAP免疫染色程度明显加强,特别是CA1、CA2、海马下脚及腹侧海马的海马门尖部,腹侧海马中海马门部位大量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靠近颗粒细胞基底不的海马门尖部,胶质细胞是一些短突起,胞体肥大,密集排列成一条黑带,而其中间部,细胞排列较疏松,齿状回颗粒细胞层部位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与海马门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界.背侧海马中,模型组动物胶质细胞增生最多的部位是CA1,且出现了层次和形状变化特征.

手机正文底部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实验技能SOP:大鼠新生鼠灌注取脑及后固定规则(SOP)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受冻仔兔急救方法
  • 实验动物基础: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实验动物采血完全指南
  • 饲养:仔兔不同生长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 最新评论